都说记者是屌丝,但一帮河南记者在十分钟内砸掉价值几十万元的陶瓷,这是败家之举还是立业之基?12月20日,二十多位在外豫记精英回到老家河南,应邀前往禹州神垕镇参观大宋官窑的开窑仪式。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,而禹州神垕是钧瓷的故乡,豫记“乡土河南行”第一站选择的就是探访神垕钧瓷,这一传承千年的火与土的艺术。
云济| 文 刘雷 谷乐|图
所谓神垕,神天后土,地名得来便与陶瓷产业有关,而如今“垕”字独见于这一地名,据说是史上最文艺的皇帝宋徽宗所赐,到明代时因与明穆宗朱载垕重名暂时改为“神后”。
刚进大宋官窑的珍藏阁,大家就被琳琅满目、造型各异的陈列品亮到了。里边有胡锦涛亲手送给外国元首的,有台湾小马哥的题词钧雕,有作为APEC国礼送给外宾的,有送给季羡林大师的寿桃。为何钧瓷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厚爱?
一是因为宋代是中国陶瓷的全盛时期,而神垕钧瓷又代表着宋代陶瓷的最高水平,二是因为钧瓷的特点是“钧瓷无对,窑变无双”,她的釉色自然流动,浑然天成,就同人的指纹一样,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,最具特色的就是“蚯蚓走泥纹”。
正在参观,突然听到鼓声响起,大宋官窑品牌总监吕明告诉我们吉时已到,开窑仪式马上开始。我们一行快步赶到窑场,鼓乐声中,窑官身着大宋官服,列队欢迎。院子一角,堆放着两垛木柴。此次出窑的陶瓷,全部是柴火烧制而成。窑门旁边,一位师傅在表演拉坯,器型随着他的手法不时变换,粗细不一。
大家坐定后,窑官宣布进行第二项仪式,燃香敬祖,金爵献酒:一敬先祖传手艺,得生活;二敬先祖降吉时,出珍品;三敬先祖保平安,享太平。畏天敬祖,是陶艺人的传统,钧瓷更是如此,火候难以控制,釉色全凭天意。据说古代开窑仪式中是不允许女人接近的,现在没这个讲究了,讲解员就是个女孩,不过窑官窑工全是男的。
据了解,各地敬奉的窑神是不一样的。神垕伯灵翁庙窑神殿内供奉的三尊神像,一是窑神孙伯灵,传说是孙膑,另外两位是司火之神和司土之神;而景德镇的窑神庙供奉的三圣则是宁封子、赵慨和童宾,宁封子是传说中黄帝的大臣,陶器的发明人,赵凯、童宾则是晋代、明代的人。
然后是吉祥高照,贵人剪彩。钧瓷出珍品,除了希望借前世先祖的仙气,还希望靠今世贵人的福气。豫记总编杨桐和IT老友记创始人余德上前剪彩。虽然宋代是钧瓷的全盛时期,但技艺一直传承到清末。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,“进入神垕山,七里长街观,七十二座窑,烟火遮住天,客商遍地走,日进斗金钱”,可见其产业盛况。
仪式四:红门大开,御钧出闺。真是“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看着窑工抱着匣钵出来,就像公主出阁一样,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一看究竟。不只是想看烧成质量,还想看釉色纹理。因为神垕钧瓷与后世的景德镇陶瓷不同,景德镇陶瓷可以在陶坯入窑前在上边作画,而神垕钧瓷没有绘画,其釉色纹理全靠釉料在高温下的流动。
第五项仪式,神功窑变,品味天成。大家忍不住上前摸一摸,有的被吓了一跳,有的摸到后就不想松手。因为刚出炉的陶瓷窑温尚存,有的有些烫手,有的大冬天正适合暖手。一些成品把手放上去,还会发出嗡嗡的声音,就像民国时吹大洋一样,窑官说这正是钧瓷开片的声音,有的会持续几十年。
在大家抱着钧瓷爱不释手之际,窑官宣布进行下一项仪式,红装素裹,鼓乐庆宝。他们将鉴定为成品的钧瓷系上红绫,此时鼓乐喧天。据说珍品是有灵气的,系上红绫是为了防止他们跑掉。
宋钧得名,不只是因为工艺精湛,还因为其铜红釉的发明,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,终结了唐代陶瓷男青北白的格局,后世的陶瓷也是在这一基础上更为多姿多彩。
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,砸陶瓷,用窑官的话说,叫去次存珍,铸就钧魂。一开始大家真下不了手,很多件钧瓷只是稍有瑕疵,不是专业人士根本看不出来。一些伙伴表示,砸了多可惜,不如让俺抱回家。还有些伙伴说,噫,反正我是下不了手。
吕明解释,“没办法,这是千年来留下的传统,官窑残次品一定要砸碎深埋,宋代时烧一年只向宫廷选送36件。之前李瑞环参加开窑仪式时也提出这一要求,能不能不砸,但最后还是全砸了。如果这些残次品不砸掉,那大宋官窑的牌子就会被砸掉。”
在吕明的坚持和窑官的带头之下,这帮记者也逐渐放手开砸了,只听着池内砰砰作响,不到十分钟,几十件陶瓷变成一堆碎片。有些人意犹未尽,目光开始瞟系上红绫的成品……做陶瓷会的人不多,但砸陶瓷还是很容易上瘾的。
听窑官说,因柴窑窑温难以控制,如今大宋官窑一窑的成品率也只有一成。“纵有家财万贯,不抵钧瓷一片”,诚非虚言。
第八项仪式是品味窑魁,黄袍加身。窑官在十多件成品中选定最好的一件,暂不公开,然后邀请来访记者投票,猜中者有奖。每个人有三次机会,但俺发现一些人竟然每件都举手……
公布结果后,一些伙伴抽到了奖品,看杨总脸上灿烂的笑容,他说这么多年没中过几次奖。可没一会,这件奖品就被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孙大圣劫走。
最后一项,天人合一,官窑印象。说白了就是大家可以抱着窑魁合影留念。不过,只能抱一抱,不能抱回家。据吕明透露,因釉色难得,这件窑魁后来标价二十八万元。还好当时没有失手……
参观完毕,豫记在大宋官窑珍藏阁前合影留念。想来,宋代钧瓷之得名,靠的不只是千锤百炼的窑火、精益求精的工艺,还有对技术的锐意革新、对品牌的精心呵护。